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任务解读
元描述: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发布,深入解读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任务,包括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新质生产力、完善宏观调控体系、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破解城乡失衡和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
引言: 2024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简称“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北京胜利召开。这场备受瞩目的会议发布的公报,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系统部署,围绕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等多方面明确了改革重点任务。此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已经开启,也为未来一段时间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指明了方向。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释放市场活力,促进共同发展
二十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即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全会指出,要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为各类市场主体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
深刻理解“两个毫不动摇”: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也是新形势下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必需举措。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国有企业在做强做优做大时,要进一步加大与民营经济的合作,促进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有很大的空间。
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打破机制障碍,促进要素流动
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是解决当前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的关键举措,需要下大力气统筹解决各要素市场政策规则不统一、制度性交易成本高等两大难题。
如何实现?
- 制度规则衔接统一: 推动在产权保护、平等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四个维度上实现中央与地方的制度规则衔接统一。
- 确保公平公正对待: 在产权制度、价格机制、竞争机制、信用制度四个基础制度层面确保不同市场主体被公开公正公平对待,在准入、经营、发展和退出上能够顺畅运转。
- 严格执行公平竞争审查条例: 防止各种变相补贴,改变对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目标,加大对城市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质量、低收入群体和外来打工群体居住生活条件的相关投入和考核。
发展新质生产力:因地制宜,科技、教育、人才改革提新目标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方向:
- 因地制宜: 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资源环境、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一刀切”的发展模式往往难以充分发挥各地优势。
- 聚焦重点领域: 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形成大胆闯、大胆试的发展氛围。
- 建立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创新体系: 完善科教协同育人机制,通过对组织体制、运行机制、资源配置等方面的综合改革,进一步打通教育、科技、人才三者良性循环的堵点,实现高质量教育、高素质人才、高水平科创相互贯通协同。
完善宏观调控:增强政策一致性,重点领域改革与防风险相结合
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完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统筹推进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同时,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落实好防范化解房地产、地方政府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重点领域风险的各项举措。
如何提升宏观政策效率?
-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健全现代预算制度,优化税制结构,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
- 深化金融改革开放: 持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金融开放稳步扩大。
- 增强系统观念和底线思维: 做大经济实力这个分母,稀释风险这个分子,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 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 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
- 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 健全金融监管,推动金融机构加强内部治理,夯实金融健康发展的微观基础。
- 有效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开正门、堵旁门、化存量、控增量,夯实地方基本财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资本市场成关键一环
二十届三中全会将“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作为完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的重点改革领域之一。资本市场是金融领域改革的关键一环,在服务新质生产力、推动科技创新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资本市场如何更好地服务新质生产力?
- 提升对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的包容性: 更好服务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国资国企改革等国家战略实施和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发展壮大。
- 深化科创板改革: 从优化发行承销、并购重组、股权激励等方面进行制度安排,进一步释放政策红利,精准提升资本市场提升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能力。
- 多层次资本市场协同发展: 科创板坚守“硬科技”特色,沪深主板突出“大盘蓝筹”特色,创业板保持“三创四新”的特点,北交所和新三板注重于创新型中小企业。
- 完善科技型企业精准识别机制: 落实并完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中长期资金、私募股权创投基金、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等税收政策,健全有利于创新资本形成和活跃市场的财税体系。
破解城乡失衡:土地制度谋变,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城乡发展失衡是多年积累的老问题,而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推进新型城镇化、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等重点任务。
如何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 合理保障进城落户农民的土地权益: 完善“人地钱”挂钩政策,让有意愿的进城农民工在城镇落户,推动未落户常住人口平等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
-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 推动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 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
- 打破土地资源的空间错配: 充分认识到各地经济发展比较优势的差异,因地制宜配置土地要素。
- 加快全国统一的建设用地和补充耕地的指标交易市场建设: 通过改革创新,让土地要素在区域间更高效流动。
- 构建要素自由流动的城乡融合权利体系: 以城乡统一土地权利体系为核心,促进城乡平等发展权,实施以土地为基础的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构建平等进入、公平交易的土地市场,建立公平共享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制度。
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打造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深化外贸体制改革、深化外商投资和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优化区域开放布局等方面,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
如何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
- 向国际高标准规则学习: 对标《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加快推进其他各项高标准自贸协定的建设。
- 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吸引全球资源要素,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推动形成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 在体制机制层面参与共建投资、贸易规则、数字标准方面的制定: 从投资可持续、绿色基建、绿色金融、绿色能源、数字化转型等各方面落实标准建设。
常见问题解答
1. 二十届三中全会对中国式现代化有什么重大意义?
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会议深入解读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任务,为未来一段时间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指明了方向,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取得新进展的重要里程碑。
2.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点是什么?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点是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为各类市场主体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
3. 如何理解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因地制宜”?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根据不同地区资源环境、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制定差异化的发展策略,避免“一刀切”,充分发挥各地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均衡与协调发展。
4.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重点是什么?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重点是更好发挥资本市场枢纽功能,提升对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的包容性,更好服务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国资国企改革等国家战略实施和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5. 如何破解城乡失衡问题?
破解城乡失衡问题需要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推进新型城镇化,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完善“人地钱”挂钩政策,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全国统一的建设用地和补充耕地的指标交易市场建设。
6. 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的重点是什么?
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的重点是向国际高标准规则学习,对标《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加快推进其他各项高标准自贸协定的建设,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结论:
二十届三中全会发布的公报,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任务,为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指引。未来,中国将继续坚持改革开放,不断释放市场活力,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